一纸“白名单”,直击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创新之痛;一支不到10人的初创团队,也能与跨国药企上演“蚂蚁”与“大象”的共舞;一批本土创新药企,瞄准全球最难攻克的治疗领域……在“两区”建设热潮中,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交出了探索全产业链开放的答卷。
依托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推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等17项50条措施,助力生物医药全环节改革创新;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试运行、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试点完成等一批“首创案例”形成;三年间,共有13款创新药、59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2022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全部营业收入达8823亿元,已成为北京产业创新“双引擎”之一。
2021年1月19日,一只液氮罐运抵首都机场,然后紧急送至亦庄生物医药园的中关村国际生物试剂物流中心,经过彻底消杀后进入海关特殊物品监管场地进行查验。液氮罐里,是诺华制药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一名淋巴瘤患者加工制备的CAR-T细胞。这也是CAR-T细胞疗法首次在中国落地进行临床试验。
“先把血液细胞送出国加工,再运回国进行临床试验,这在以前还从未有过先例。”中关村国际生物试剂物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生物医药研发用“原材料”,微生物、组织、生物制品、血液及其制品等特殊物品的进口需求量猛增,企业对这类物品的通关效率也有着更高需求。但是,特殊物品本身可能存在各类传染病风险,海关对其进出口慎之又慎。
问题卡在哪里?昭衍新药业务保障部项目管理主管何亮颖介绍,在海关办理通关手续时,生物试剂、辅料等研发所用物品因商品编号列入《进口药品目录》,需要向海关提交《进口药品通关单》。但实际研发过程中,有一部分物品因为尚未上市,或仅作为研发用物品使用,按已有政策无法进口通关,这成为制约新药研发的一个“瓶颈”。
在北京海关和市药监局的指导下,中关村国际生物试剂物流中心探索政府支持、第三方运作、集中监管、一站式服务的模式,将国内企业或机构采购国外生物试剂的平均时长从6周压缩至1周,成为全国首条生物试剂进出口绿色通道。
依托这一绿色通道,上述细胞治疗产品的进口在7天内高效完成,为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成为生物医药高风险特殊物品便利化通关全国首创和示范性措施落地的开端。
“白名单”是《北京市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方案》的简称,去年6月20日由市药监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北京海关共同发布。《方案》提出,对于纳入“白名单”的进口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和研发用物品,无需提交《进口药品通关单》即可办理通关手续。
“‘白名单’制度打通了研发环节的一个关键堵点,瞄准创新痛点,助推新药创研进程。”北京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王宝全说。
昭衍新药就是第一批“白名单”试点企业之一。2022年8月5日,该公司进口的左布比卡因混悬液、聚乙二醇300溶液仅用10分钟便完成申报,随即通过海关查验放行。
目前,“白名单”制度的试点企业范围逐步扩大,已覆盖海淀区、昌平区、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注册的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
更多创新政策和首创案例正在北京“两区”多点开花:北京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高博医院试运行,医院以实体肿瘤、淋巴瘤与脑科学为专科特色,将为更多本土创新药提供临床试验的空间;全国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在昌平区完成;打造全国首家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为医药创新成果落地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家是只有不足10人团队的本土初创企业,一家是年收入近250亿美元的知名跨国药企,在创新上,“蚂蚁”与“大象”共舞的故事,正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上演。
近期,睿愈(北京)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科学创始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伊成器受邀参加了跨国药企诺和诺德组织的内部交流会,与多位科学家交流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创新。作为一家去年刚刚成立,仍处于创业最初期的生物医药企业,睿愈生物为何能受到诺和诺德的关注?
一年多以前,初步打算将自己在RNA编辑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的伊成器和两位朋友正在物色创业的落脚地。在来到位于生命科学园的ATLATL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考察时,平台的工作人员带来一个消息:“飞镖正打算与诺和诺德共同举办‘星起点’创新大赛,你们可以去试试。”
抱着以赛练手的心态,伊成器与同伴决心“小试牛刀”。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睿愈生物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优胜团队,不仅获得了入驻飞镖平台的50万元房租补贴,其在RNA编辑领域的独有专利技术更收获了诺和诺德的关注。
创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仍处于研发初期的睿愈生物而言,诺和诺德所带来的最大助力是国际化的视野和专家团队等资源。伊成器告诉记者,随着研发的推进,诺和诺德丰富的医药管线资源也将帮助睿愈的创新治疗手段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帮助本土有潜力的初创团队链接到国际上最优质的资源,是睿愈生物落户的飞镖创新平台的一大特色。这家起源于美国波士顿的孵化器,不仅通过自建Class A级实验室、公共实验平台等方式,给科学家提供“拎包入住”的创业环境,更与多家跨国药企、国际知名仪器公司关系紧密。正是看中了这些能力,飞镖作为北京“两区”重点项目被引入生命科学园。
在海淀区海星医药健康创新园的百放实验室大楼里,多功能酶标仪、流式细胞仪、高分辨质谱仪、共享细胞间、化学合成通风橱等各种实验室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今年10月11日,百放数字化原创药孵化平台对外开放,这些设备除了可供入驻平台的创新企业使用外,也同时向全市医药研发企业开放,并可通过线上平台实时预约。
除了实验设备的“硬支持”,智力资源支撑下的“软服务”也进一步激发出创新火花。在挑战重重的创新药研发中,靶点选择往往是决定新药研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入驻百放平台的康迈迪森,能以人工智能和计算化学技术为企业提供小分子创新药靶点的研发服务。“借助我们的技术,从发现苗头化合物到研制出候选药物这一过程,能够从2到3年缩短至1到1年半。”康迈迪森创始人兼CEO万小波说。
在生命科学园,细胞与基因治疗中试平台、中关村AI新药研发平台等30余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陆续落地。近年来,北京经开区也搭建起“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全环节服务体系,助力医药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落地。
多年培育之后,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正迎来收获季节,越来越多的本土创新药企已不满足于跟随式创新,他们下一站所瞄准的目标,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并跑,甚至获得领跑位置。
在医药界,阿尔茨海默病就像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这一病症又称老年痴呆症,近年来,全球围绕该病症诊断标志物药品的研发火热,均力图在早筛早诊上有所突破。9月15日,一家北京创新药企传来捷报:北京先通国际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欧韦宁获得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Aβ-PET显像剂。这也是中国近20年来首个获批的PET(脑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像剂,可实现早期、精准、无创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
欧韦宁属于核放射药物,即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由于专业门槛高,很长一段时间,核药在国内属于冷门赛道,特别是核药临床试验,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谈及这款PET显像剂的研发过程,先通医药高级副总裁刘爽坦言:“我们只能反复试验,靠自主创新去蹚出一条新路。”研发的艰辛藏在不少细节里,由于欧韦宁的有效期只有10个小时,团队为了完成工艺验证,一次次争分夺秒地鏖战到凌晨三四点,与星光为伴成了常态。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孕育出“国内首创”的先通医药,在2015年时还是一家仿制药企。如今,公司依托全球领先的放射性药物精准诊疗研发资源和强劲的自主研发能力,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领域布局了多款靶向治疗和精准诊断放射性药物,成为从仿制转向创新的典型代表。
创新活力不仅仅体现在药品领域,医疗器械的成果也涌泉而出。比巴掌大一点的微型机器人,通过不到2分钟的3D结构光定位,就能够完成治疗颅内肿瘤、脑出血等疾病的复杂脑外科手术操作,定位精准度达到0.5毫米。这是由华科精准研发的我国首款创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它也是我国唯一同时获国家药监局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通过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
华科精准的创新同样离不开“两区”的助力。2021年2月,北京印发医疗领域“两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医疗器械创新北京服务站开展业务,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包括人员培训、定制咨询、审评前置服务、课题研究等一站式服务,加快创新医疗器械的注册上市进度。华科精准注册法规工作负责人陈曦告诉记者,公司一款创新产品注册后,需要办理生产许可证,在创新服务站的助力下,从申请到颁证用时仅7天,较此前流程至少缩短了四分之三。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济北路上,一处曾经的老厂房正悄然蜕变。老旧的厂址外墙已被粉刷一新,深灰色的工业风外墙配上一排巨大的拱形落地窗,颇显国际范儿。
老厂房曾是一家包装工厂,主要从事纸质及塑料包装的印刷生产,因被列入北京经开区空气重污染应急企业名单而停产,厂区由经开区城市更新国有平台公司回购,重新物色新主人。一番寻觅后,医疗器械企业心诺普进入了视野。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医疗器械主要是针对房颤等心律失常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公司握有心脏介入治疗器械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多项国际国内专利,产品远销日本、欧洲、美国等市场。
心诺普同样也在急切地找寻场地来建设国际总部。“近几年心脏电生理市场飞速发展,公司营收以年复合增长率超40%的速度快速增加,现有的办公和生产空间都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心诺普相关事务负责人张晨慧告诉记者,“腾退后的老厂房非常符合公司扩产的需求,而且距离我们现有的厂区很近,方便我们进行过渡。”
双方一拍即合。2021年,心诺普扩产项目顺利落地。作为“两区”重点项目,经开区为项目配备了专门的项目经理,提供跟踪服务,协助解决项目在开工、建设、验收等各环节的问题。今年6月,新厂区改造完成,土建工程顺利验收。
目前,厂区的生产空间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安装调试,生产线年底就将运转起来,未来将会逐步把所有产品转入新厂区生产。
心诺普扩产项目正是自北京启动“两区”建设以来,一批重点项目助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全球化发展的缩影。据统计,三年来,北京“两区”入库项目达1.9万个,其中已落地出库1.2万余个,涉及投资金额近2.3万亿元。
一只经过特定手段、被“设置”好某种疾病的实验小鼠,过去从海外入境后,须隔离30天检疫放行后方可开展实验,而如今,满足条件的小鼠可以边隔离边实验,在分秒必争的生物医药创新中为科研提速。
无特定病原体实验鼠边隔离边实验,正是“中关村生命科合创新服务中心”(简称绿通北平台)依托北京“两区”建设实现的政策创新。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从一度起步较晚,到如今跃升为北京产业创新“双引擎”之一,开放的姿态和多项政策创新为产业腾飞插上了翅膀。特别是启动“两区”建设以来,《北京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推进,这是针对北京“两区”建设出台的第一个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既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也将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改革开放进行有益探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yl8cc永利官网
上一篇:政策积极前景广阔58家产业链公司竞逐未来深探A股成长力—生物医药篇 下一篇:加强自主研发 坚持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